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
  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迦葉菩薩品之四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皆從煩惱而得果報。言煩惱者所謂惡也。從惡煩惱所生煩惱亦名為惡。如是煩惱則有二種。一因二果。因惡故果惡。果惡故子惡。如絍婆果其子苦故花果莖葉一切皆苦。猶如毒樹其子毒故果亦是毒。因亦眾生果亦眾生。因亦煩惱果亦煩惱。煩惱因果即是眾生。眾生即是煩惱因果。若從是義。云何如來先喻雪山亦有毒草微妙藥王。若言煩惱即是眾生。眾生即是煩惱。云何而言眾生身中有妙藥王。佛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無量眾生咸同此疑。汝今能為啟請求解。我亦能斷。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當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雪山喻者即是眾生。言毒草者即是煩惱。妙藥王者即淨梵行。善男子。若有眾生。能修如是清淨梵行。是名身中有妙藥王。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眾生有清淨梵行。善男子。猶如世間從子生果。是果有能與子作因。有不能者。有能作者。是名果子。若不能作唯得名果不得名子。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皆有二種。一者有煩惱果。是煩惱因。二者有煩惱果。非煩惱因。是煩惱果非煩惱因。是則名為清淨梵行
  善男子。眾生觀受知是一切漏之近因。所謂內外漏。受因緣故。不能斷絕一切諸漏。亦不能出三界牢獄。眾生因受著我我所。生於心倒想倒見倒。是故眾生先當觀受。如是受者為一切愛而作近因。是故智者欲斷愛者當先觀受。善男子。一切眾生十二因緣所作善惡皆因受時。是故我為阿難說言。阿難。一切眾生所作善惡皆是受時。是故智者先當觀受。既觀受已復當更觀如是受者何因緣生。若因緣生。如是因緣復從何生。若無因生。無因何故不生無受。復觀是受。不因自在天生。不因士夫生。不因微塵生。非時節生。不因想生。不因性生。不從自生。不從他生。非自他生。非無因生。是受皆從緣合而生。因緣者即是愛也。是和合中非有受非無受。是故我當斷是和合。斷和合故則不生受。善男子。智者既觀因已次觀果報。眾生因受受於地獄餓鬼畜生乃至三界無量苦惱。受因緣故受無常樂。受因緣故斷於善根。受因緣故獲得解脫。作是觀時不作受因。云何名為不作受因。謂分別受。何等受能作愛因。何等愛能作受因。善男子。眾生若能如是深觀愛因受因。則便能斷我及我所。善男子。若人能作如是等觀。則應分別愛之與受在何處滅。即見愛受有少滅處。當知亦應有畢竟滅。爾時即於解脫生信。生信心已。是解脫處何由而得。知從八正即便修習。云何名為八正道耶。是道觀受有三種相。一者苦。二者樂。三者不苦不樂。如是三種俱能增長身之與心。何因緣故能增長耶。觸因緣也。是觸三種。一者無明觸。二者明觸。三者非明無明觸。言明觸者即八正道。其餘二觸增長身心及三種受。是故我應斷二種觸因緣。觸斷不生三受。善男子。如是受者亦名為因亦名為果。智者當觀亦因亦果。云何為因。因受生愛。名之為因。云何名果。因觸生故。名之為果。是故此受亦因亦果。智者如是觀是受已。次復觀愛受果報故。名之為愛。智者觀愛復有二種。一者雜食。二者無食。雜食愛者因生老病死一切諸有。無食愛者斷生老病死一切諸有貪無漏道。智者復當作如是念。我若生是雜食之愛。則不能斷生老病死。我今雖貪無漏之道。不斷受因則不能得無漏道果。是故應當先斷是觸。觸既斷已受則自滅。受既滅已愛亦隨滅。是名八正道。善男子。若有眾生能如是觀。雖有毒身其中亦有微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善男子。如是眾生雖從煩惱而得果報。而是果報更不復為煩惱作因。是即名為清淨梵行
  復次善男子。智者當觀受愛二事何因緣生。知因想生。何以故。眾生見色亦不生貪。及觀受時亦不生貪。若於色中生顛倒想。謂色即是常樂我淨。受是常恒無有變易。因是倒想生貪恚癡。是故智者應當觀想。云何觀想。當作是念。一切眾生未得正道皆有倒想。云何倒想。於非常中生於常想。於非樂中生於樂想。於非淨中生於淨想。於空法中生於我想。於非男女大小晝夜歲月衣服房舍臥具。生於男女乃至臥具想。是想三種。一者小。二者大。三者無邊。小因緣故生於小想。大因緣故生於大想。無量緣故生無量想。復有小想。謂未入定。復有大想。謂已入定。復有無量想。謂十一切入。復有小想。所謂欲界一切想等。復有大想。所謂色界一切想等。復有無量想。謂無色界一切想等。三想滅故受則自滅。想受滅故名為解脫。迦葉菩薩言。世尊。滅一切法名為解脫。如來云何說想受滅名解脫耶。佛言。善男子。如來或時因眾生說聞者解法。或時因法說於眾生。聞者亦解說於眾生。云何名為因眾生說聞者解法。如我先為大迦葉說。迦葉。眾生滅時善法則滅。是名因眾生說聞者解法。云何因法說於眾生聞者亦解說於眾生。如我先為阿難說言。我亦不說親近一切法。亦復不說不親近一切法。若法近已善法衰羸不善熾盛。如是法者不應親近。若法近已不善衰滅善法增長。如是法者是應親近。是名因法說於眾生聞者亦解說於眾生。善男子。如來雖說想受二滅。則已總說一切可斷。智者既觀如是想已次觀想因。是無量想因何而生。知因觸生。是觸二種。一者因煩惱觸。二者因解脫觸。因無明生名煩惱觸。因明生者名解脫觸。因煩惱觸生於倒想。因解脫觸生不倒想。觀想因已次觀果報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以因此煩惱之想生於倒想。一切聖人實有倒想而無煩惱。是義云何。佛言。善男子。云何聖人而有倒想。迦葉菩薩言。世尊。一切聖人牛作牛想亦說是牛。馬作馬想亦說是馬。男女大小舍宅車乘去來亦爾。是名倒想。善男子。一切凡夫有二種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著想。一切聖人唯有世流布想無有著想。一切凡夫惡覺觀故。於世流布生於著想。一切聖人善覺觀故。於世流布不生著想。是故凡夫名為倒想。聖人雖知不名倒想。智者如是觀想因已次觀果報。是惡想果在於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中受。如我因斷惡覺觀故。無明觸斷是故想斷。因想斷故果報亦斷。智者為斷如是想因修八正道。善男子。若有能作如是等觀。則得名為清淨梵行。善男子。是名眾生毒身之中有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復次善男子。智者觀欲。欲者即是色聲香味觸。善男子。即是如來因中說果。從此五事生於欲耳實非欲也。善男子。愚癡之人貪求受之。於是色中生顛倒想。乃至觸中亦生倒想。倒想因緣便生於受。是故世間說因倒想生十種想。欲因緣故在於世間受惡果報。以惡加於父母沙門婆羅門等。所不應作而故作之不惜身命。是故智者觀是惡想因緣故生欲心。智者如是觀欲因已次觀果報。是欲多有諸惡果報。所謂地獄餓鬼畜生人中天上。是名觀果報。若是惡想得除滅者。終不生於此欲心也。無欲心故不受惡受。無惡受故則無惡果。是故我應先斷惡想。斷惡想已如是等法自然而滅。是故智者為滅惡想修八正道。是則名為清淨梵行。是名眾生毒身之中有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復次善男子。智者如是觀是欲已次當觀業。何以故。有智之人當作是念。受想觸欲即是煩惱。是煩惱者能作生業不作受業。如是煩惱與業共行則有二種。一作生業。二作受業。是故智者當觀於業。是業三種。謂身口意。善男子。身口二業亦名為業亦名業果。意唯名業不名為果。以業因故則名為業。善男子。身口二業名為外業意業名內。是三種業共煩惱行故作二種業。一者生業。二者受業。善男子。正業者即意業也。期業者謂身口業。先發故名意業。從意業生名身口業。是故意業得名為正。智者觀業已次觀業因。業因者即無明觸。因無明觸眾生求有。求有因緣即是愛也。愛因緣故造作三種身口意業。善男子。智者如是觀業因已次觀果報。果報有四。一者黑黑果報。二者白白果報。三者雜雜果報。四者不黑不白不黑不白果報。黑黑果報者。作業時垢果報亦垢。白白果報者。作業時淨果報亦淨。雜雜果報者。作業時雜果報亦雜。不白不黑不白不黑果報者。名無漏業。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先說無漏無有果報。今云何言不白不黑果報耶。佛言。善男子。是義有二。一者亦果亦報。二者唯果非報。黑黑果報亦名為果亦名為報。黑因生故得名為果。能作因故復名為報。淨雜亦爾。無漏果者因有漏生故名為果。不作他因不名為報。是故名果不名為報。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是無漏業非是黑法。何因緣故不名為白。善男子。無有報故不名為白。對治黑故故名為白。我今乃說受果報者名之為白。是無漏業不受報故。不名為白名為寂靜。如是業者有定受報處。如十惡法定在地獄餓鬼畜生。十善之業定在人天。十不善法有上中下。上因緣故受地獄身。中因緣故受畜生身。下因緣故受餓鬼身。人業十善復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因緣故生欝單越。中因緣故生弗婆提。上因緣故生瞿陀尼。上上因緣生閻浮提。有智之人作是觀已即作是念。我當云何斷是果報。復作是念。是業因緣無明觸生。我若斷除無明與觸。如是業果則滅不生。是故智者為斷無明觸因緣故修八正道。是則名為清淨梵行。善男子。是名眾生毒身之中有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復次善男子。智者觀業觀煩惱已次觀是二所得果報。是二果報即是苦也。既知是苦則能捨離一切受生。智者復觀煩惱因緣生於煩惱。業因緣故亦生煩惱。煩惱因緣復生於業。業因緣生苦。苦因緣故生於煩惱。煩惱因緣生有。有因緣生苦。有因緣生有。有因緣生業。業因緣生煩惱。煩惱因緣生苦。苦因緣生苦。善男子。智者若能作如是觀。當知是人能觀業苦。何以故。如上所觀。即是生死十二因緣。若人能觀如是生死十二因緣。當知是人不造新業能壞故業。善男子。有智之人觀地獄苦。觀一地獄乃至一百三十六所。一一地獄有種種苦。皆是煩惱業因緣生。觀地獄已次觀餓鬼畜生等苦。作是觀已。復觀人天所有諸苦。如是眾苦皆從煩惱業因緣生。善男子。天上雖無大苦惱事。然其身體柔軟細滑。見五相時極受大苦。如地獄苦等無差別。善男子。智者深觀三界諸苦皆從煩惱業因緣生。善男子。譬如坏器即易破壞。眾生受身亦復如是。既受身已是眾苦器。譬如大樹花果繁茂眾鳥能壞。如多乾草小火能焚。眾生受身為苦所壞亦復如是。善男子。智者若能觀苦八種如聖行中。當知是人能斷眾苦。善男子。智者深觀是八苦已次觀苦因。苦因者即愛無明。是愛無明則有二種。一者求身。二者求財。求身求財二俱是苦。是故當知。愛無明者即是苦因。善男子。是愛無明則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內能作業外能增長。又復內能作業外作業果。斷內愛已業則得斷。斷外愛已果則得斷。內愛能生未來世苦。外愛能生現在世苦。智者觀愛即是苦因。既觀因已次觀果報。苦果報者即是取也。愛果名取。是取因緣即內外愛則有愛苦。善男子。智者當觀愛因緣取。取因緣愛。若我能斷愛取二事。則不造業受於眾苦。是故智者為斷受苦修八正道。善男子。若有人能如是觀者。是則名為清淨梵行。是名眾生毒身之中有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清淨梵行。佛言。善男子。一切法是。迦葉菩薩言。世尊。一切法者義不決定。何以故。如來或說是善不善。或時說為四念處觀。或說是十二入。或說是善知識。或說是十二因緣。或說是眾生。或說是正見邪見。或說十二部經。或說即是二諦。如來今乃說一切法為淨梵行。悉是何等一切法耶。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微妙大涅槃經。乃是一切善法寶藏。譬如大海是眾寶藏。是涅槃經亦復如是。即是一切字義祕藏。善男子。如須彌山眾藥根本。是經亦爾。即是菩薩戒之根本。善男子。譬如虛空是一切物之所住處。是經亦爾。即是一切善法住處。善男子。譬如猛風無能繫縛。一切菩薩行是經者亦復如是。不為一切煩惱惡法之所繫縛。善男子。譬如金剛無能壞者。是經亦爾。雖有外道惡邪之人不能破壞。善男子。如恒河沙無能數者如是經義亦復如是無能數者。善男子。是經典者。為諸菩薩而作法幢如帝釋幢。善男子。是經即是趣涅槃城之商主也。如大導師引諸商人趣向大海。善男子。是經能為諸菩薩等作法光明。如世日月能破諸闇。善男子。是經能為病苦眾生作大良藥。如香山中微妙藥王能治眾病。善男子。是經能為一闡提杖。猶如羸人因之得起。善男子。是經能為一切惡人而作橋梁。猶如世橋能渡一切。善男子。是經能為行三有者遇煩惱熱而作陰涼。如世間蓋遮覆暑熱。善男子。是經即是大無畏王。能壞一切煩惱惡魔。如師子王降伏眾獸。善男子。是經即是大神呪師。能壞一切煩惱魔鬼。如世呪師能去魍魎。善男子。是經即是無上霜雹。能壞一切生死果報。如世雹雨壞諸果實。善男子。是經能為壞戒目者作大良藥。猶如世間安闍陀藥善療眼痛。善男子。是經能住一切善法。如世間地能住眾物。善男子。是經即是毀戒眾生之明鏡也。如世間鏡見諸色像。善男子。是經能為無慚愧者而作衣服。如世衣裳障蔽形體。善男子。是經能為貧善法者作大財寶。如功德天利益貧者。善男子。是經能為渴法眾生作甘露漿。如八味水充足渴者。善男子。是經能為煩惱之人而作法床。如世乏人遇安隱床。善男子。是經能為初地菩薩至十地菩薩。而作瓔珞香花塗香末香燒香。清淨種性具足之乘。過於一切六波羅蜜受妙樂處。如忉利天波利質多羅樹。善男子。是經即是金剛利斧。能伐一切煩惱大樹。即是利刀。能割習氣。即是勇健能摧魔怨。即是智火。焚煩惱薪。即因緣藏。出辟支佛。即是聲聞藏。生聲聞人。即是一切諸天之眼。即是一切人之正道。即是一切畜生依處。即是餓鬼解脫之處。即是地獄無上之尊。即是一切十方眾生無上之器。即是十方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之父母也。善男子。是故此經攝一切法。如我先說。此經雖攝一切諸法。我說梵行即是三十七助道法。善男子。若離如是三十七品。終不能得聲聞正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不見佛性及佛性果。以是因緣梵行即是三十七品。何以故。三十七品性非顛倒能壞顛倒。性非惡見能壞惡見。性非怖畏能壞怖畏。性是淨行能令眾生畢竟造作清淨梵行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有漏之法亦復能作無漏法因。如來何故不說有漏為淨梵行。善男子。一切有漏即是顛倒。是故有漏不得名為清淨梵行。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世第一法為是有漏是無漏耶。佛言。善男子。是有漏也。世尊。雖是有漏性非顛倒。何故不名清淨梵行。善男子。世第一法無漏因故似於無漏。向無漏故不名顛倒。善男子。清淨梵行發心相續乃至畢竟。世第一法唯是一念。是故不得名淨梵行。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眾生五識亦是有漏。非是顛倒復非一念。何故不名清淨梵行。善男子。眾生五識雖非一念。然是有漏復是顛倒。增諸漏故名為有漏。體非真實著想故倒。云何名為體非真實著想故倒。非男女中生男女想。乃至舍宅車乘瓶衣亦復如是。是名顛倒。善男子。三十七品性無顛倒。是故得名清淨梵行。善男子。若有菩薩。於三十七品。知根知因知攝知增知主知導知勝知實知畢竟者。如是菩薩則得名為清淨梵行。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知根乃至知畢竟耶。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菩薩發問為於二事。一者為自知故。二者為他知故。汝今已知。但為無量眾生未解啟請是事。是故我今重讚歎汝。善哉善哉。善男子。三十七品根本是欲。因名明觸。攝取名受。增名善思。主名為念。導名為定。勝名智慧。實名解脫。畢竟名為大般涅槃。善男子。善欲即是初發道心。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是故我說欲為根本。善男子。如世間說一切苦惱愛為根本。一切疾病宿食為本。一切斷事闘諍為本。一切惡事虛妄為本。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先於此經中說一切善法不放逸為本。今乃說欲。是義云何。佛言。善男子。若言生因。善欲是也。若言了因不放逸是。如世間說一切果者子為其因。或復有說子為生因地為了因。是義亦爾。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來先於餘經中說三十七品佛是根本。是義云何。善男子。如來先說眾生初知三十七品佛是根本。若自證得欲為根本。世尊。云何明觸名之為因。善男子。如來或時說明為慧或說為信。善男子。信因緣故親近善友是名為觸。親近因緣得聞正法是名為觸。因聞正法身口意淨是名為觸。因三業淨獲得正命是名為觸。因正命故得淨根戒。因淨根戒樂寂靜處。因樂寂靜能善思惟。因善思惟得如法住。因如法住得三十七品。能壞無量諸惡煩惱。是名為觸。善男子。受名攝取。眾生受時能作善惡。是故名受為攝取也。善男子。受因緣故生諸煩惱。三十七品能破壞之。是故以受為攝取也。因善思惟能破煩惱。是故名增。何以故。勤修習故得如是等三十七品。若觀能破諸惡煩惱要賴專念。是故以念為主。如世間中一切四兵隨主將意。三十七品亦復如是皆隨念主善男子。既入定已。三十七品能善分別一切法相。是故以定為導。是三十七品分別法相智為最勝。是故以慧為勝。如是智慧知煩惱已。智慧力故煩惱消滅。如世間中四兵壞怨或一或二勇健者能。三十七品亦復如是。智慧力故能壞煩惱。是故以慧為勝。善男子。雖因修習三十七品獲得四禪神通安樂亦不名實。若壞煩惱。證解脫時乃名為實。是三十七品發心修道。雖得世樂及出世樂四沙門果及以解脫。亦不得名為畢竟也。若能斷除三十七品所行之事是名涅槃。是故我說畢竟者即大涅槃
  復次善男子。善愛念心即是欲也。因善愛念。親近善友故名為觸。是名為因。因近善友故名為受。是名攝取。因近善友能善思惟。故名為增。因是四法能生長道。所謂欲念定智。是即名為主導勝也。因是三法得二解脫。除斷愛故得心解脫。斷無明故得慧解脫。是名為實。如是八法畢竟得果名為涅槃。故名畢竟
  復次善男子。欲者即是發心出家。觸者即是白四羯磨。是名為因。攝者即是受二種戒。一者波羅提木叉戒。二者淨根戒。是名為受。是名攝取。增者即是修習四禪。主者即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導者即是阿那含果。勝者即是阿羅漢果。實者即是辟支佛果。畢竟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復次善男子。欲名為識。觸名六入。攝名為受。增名無明。主名名色。導名為愛。勝名為取。實名為有。畢竟者名生老病死迦葉菩薩言。世尊。根本因增。如是三法云何有異。善男子。所言根者即是初發。因者即是相似不斷。增者即是滅相似已能生相似。復次善男子。根即是作。因即是果。增即可用。善男子。未來之世雖有果報。以未受故名之為因。及其受時是名為增。復次善男子。根即是求。得即是因。用即是增。善男子。是經中根即是見道。因即修道。增者即是無學道也。復次善男子。根即正因。因即方便因。從是二因獲得果報。名為增長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畢竟者即是涅槃。如是涅槃云何可得。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修十想。當知是人能得涅槃。云何為十。一者無常想。二者苦想。三者無我想。四者厭離食想。五者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六者死想。七者多過罪想。八者離想。九者滅想。十者無愛想。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習如是十種想者。是人畢竟定得涅槃。不隨他心自能分別善不善等。是名真實稱比丘義乃至得稱優婆夷義
  迦葉菩薩言。世尊。云何名為菩薩乃至優婆夷等修無常想。善男子。菩薩二種。一初發心。二已行道。無常想者亦復二種。一麁二細。初心菩薩觀無常想時作是思惟。世間之物凡有二種。一內二外。如是內物無常變異。我見生時小時大時壯時老時死時。是諸時節各各不同。是故當知內物無常。復作是念。我見眾生或有肥鮮具足色力去來進止自在無礙。或見病苦色力毀悴顏貌羸損不得自在。或見財富庫藏盈溢。或見貧窮觸事斯乏。或見成就無量功德。或見具足無量惡法。是故定知內法無常。復觀外法。子時牙時莖時葉時花時果時。如是諸時各各不同。如是外法。或有具足或不具足。是故當知一切外物定是無常。既觀見法是無常已。復觀聞法。我聞諸天具足成就極妙快樂神通自在。亦有五相。是故當知即是無常。復聞劫初有諸眾生。各各具足上妙功德。身光自照不假日月。無常力故光滅德損。復聞昔有轉輪聖王統四天下。成就七寶得大自在。而不能壞無常之相。復觀大地。往昔之時安處布置無量眾生。間無空處如車輪許。具足生長一切妙藥。叢林樹木果實滋茂。眾生薄福令此大地無復勢力所生之物遂成虛耗。是故當知。內外之法一切無常。是則名為麁無常也。既觀麁已次觀細者。云何名細。菩薩摩訶薩觀於一切內外之物乃至微塵。在未來時已是無常。何以故。具足成就破壞相故。若未來色非無常者。不得言色有十時差別。云何為十。一者膜時。二者泡時。三者胞時。四者肉團時。五者肢時。六者嬰孩時。七者童子時。八者少年時。九者盛壯時。十者衰老時。菩薩觀膜。若非無常不應至胞。乃至盛壯非無常者終不至老。若是諸時非念念滅終不漸長。應當一時成長具足。無是事故。是故當知。定有念念微細無常。復見有人諸根具足顏色暐曄。後見枯悴復作是念。是人定有念念無常。復觀四大及四威儀。復觀內外各二苦因飢渴寒熱。復觀是四。若無念念微細無常。亦不得說如是四苦。若有菩薩能作是念。是名菩薩觀細無常。如內外色心法亦爾。何以故。行六處故。行六處時。或生喜心。或生瞋心。或生愛心。或生念心。展轉異生不得一種。是故當知。一切色法及非色法悉是無常。善男子。菩薩若能於一念中見一切法生滅無常。是名菩薩具無常想。善男子。智者修習無常想已。遠離常慢常倒想倒
  次修苦想。何因緣故有如是苦。深知是苦因於無常。因無常故受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因緣故名為無常。無常因緣故受內外苦。飢渴寒熱鞭打罵辱。如是等苦皆因無常。復次智者深觀此身即無常器。是器即苦。以器苦故。所受盛法亦復是苦。善男子。智者復觀生即是苦滅即是苦。苦生滅故即是無常非我我所。修無我想。智者復觀苦即無常無常即苦。若苦無常智者云何說言有我。苦非是我無常亦爾。如是五陰亦苦無常。眾生云何說言有我。復次觀一切法有異和合。不從一和合生一切法。亦非一法是一切和合果。一切和合皆無自性。亦無一性亦無異性。亦無物性亦無自在。諸法若有如是等相。智者云何說言有我。復作是念。一切法中無有一法能為作者。若使一法不能作者。眾法和合亦不能作。一切諸法性終不能獨生獨滅。和合故滅。和合故生。是法生已眾生倒想。言是和合從和合生。眾生想倒無有真實。云何而有真實我耶。是故智者觀於無我。又復諦觀。何因緣故眾生說我。是我若有應一應多。我若一者云何而有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人天地獄餓鬼畜生大小老壯。是故知我非是一也。我若多者云何說言眾生我者是一是遍無有邊際。若一若多二俱無我
  智者如是觀無我已。次復觀於厭離食想。作是念言。若一切法無常苦空無我。云何為食起身口意三種惡業。若有眾生。為貪食故起身口意三種惡業。所得財物眾皆共之。後受苦果無共分者。善男子。智者復觀。一切眾生為飲食故身心受苦。若從眾苦而得食者。我當云何於是食中而生貪著。是故於食不生貪心。復次智者當觀因於飲食身得增長。我今出家受戒修道為欲捨身。今貪此食云何當得捨此身耶。如是觀已雖復受食。猶如曠野食其子肉。其心厭惡都不甘樂。深觀摶食有如是過。次觀觸食如被剝牛為無量虫之所啑食。次觀思食如大火聚。識食猶如三百鑽矛。善男子。智者如是觀四食已。於食終不生貪樂想。若猶生貪當觀不淨。何以故。為離食愛故。於一切食善能分別不淨之想。隨諸不淨令與相似。如是觀已。若得好食及以惡食。受時猶如塗癰瘡藥。終不生於貪愛之心。善男子。智者若能如是觀者。是名成就厭離食想。迦葉菩薩言。世尊。智者觀。食作不淨想。為是實觀虛解觀耶。若是實觀。所觀之食實非不淨。若是虛解。是法云何名為善想。佛言。善男子。如是觀者亦是實觀亦是虛解。能壞貪食故名為實。非虫見虫故名虛解。善男子。一切有漏皆名為虛亦能得實。善男子。若有比丘。發心乞食預作是念。我當乞食。願得好者莫得麁惡。願必多得莫令尠少。亦願速得莫令遲晚。如是比丘不名於食得厭離想。所修善法日夜衰耗。不善之法漸當增長。善男子。若有比丘。欲乞食時先當願言。令諸乞者悉得飽滿。其施食者得無量福。我若得食為療毒身修習善法利益施主。作是願時所修善法日夜增長。不善之法漸當消滅。善男子。若有比丘能如是修。當知是人不空食於國中信施
  善男子。智者具足如是四想。能修世間不可樂想。作是念言。一切世間無處不有生老病死。而我此身無處不生。若世間中無有一處當得離於生老病死。我當云何樂於世間。一切世間無有進得而不退失。是故世間定是無常。若是無常。云何智人而樂於世。一一眾生周遍經歷一切世間具受苦樂。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雖為四王乃至他化自在天身。命終生於畜生道中。或為師子虎兕豺狼象馬牛驢。次觀轉輪聖王之身。統四天下豪貴自在。福盡貧困衣食不供。智者深觀如是事已。生於世間不可樂想。智者復觀世間有法。所謂舍宅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香花瓔珞種種伎樂財物寶貨。如是等事皆為離苦。而是等物體即是苦。云何以苦欲離於苦。善男子。智者如是觀已。於世間物不生愛樂而作樂想。善男子。譬如有人身嬰重病。雖有種種音樂倡伎香花瓔珞。終不於中生貪愛樂。智者觀已亦復如是。善男子。智者深觀。一切世間非歸依處。非解脫處非寂靜處。非可愛處非彼岸處。非是常樂我淨之法。若我貪樂如是世間。我當云何得離是法。如人不樂處闇而求光明還復歸闇。闇即世間。明即出世。若我樂世增長黑闇遠離光明。闇即無明。光即智明。是智明因即是世間不可樂想。一切貪結雖是繫縛。然我今者貪於智明不貪世間。智者深觀如是法已。具足世間不可樂想
  善男子。有智之人已修世間不可樂想。次修死想。觀是壽命。常為無量怨讎所遶。念念損減無有增長。猶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勢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牽牛羊詣於屠所。迦葉菩薩言。世尊。云何智者觀念念滅。善男子。譬如四人皆善射術。聚在一處各射一方。俱作是念。我等四箭俱發俱墮。復有一人作是念言。如是四箭及其未墮。我能一時以手接取。善男子。如是之人可說疾不。迦葉菩薩言。如是世尊。佛言。善男子。地行鬼疾復速是人。有飛行鬼復速地行。四天王疾復速飛行。日月神天復速四王。行堅疾天復速日月。眾生壽命復速堅疾。善男子。一息一眴眾生壽命四百生滅。智者若能觀命如是。是名能觀念念滅也善男子。智者觀命繫屬死王。我若能離如是死王。則得永斷無常壽命。復次智者觀。是壽命猶如河岸臨峻大樹。亦如有人作大逆罪及其受戮無憐惜者。如師子王大飢困時。亦如毒蛇吸大風時。猶如渴馬護惜水時。如大惡鬼瞋恚發時。眾生死王亦復如是。善男子。智者若能作如是觀。是則名為修習死想。善男子。智者復觀。我今出家設得壽命七日七夜。我當於中精勤修道護持禁戒說法教化利益眾生。是名智者修於死想。復以七日七夜為多。若得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一時乃至出息入息之頃。我當於中精勤修道護持禁戒說法教化利益眾生。是名智者善修死想。智者具足如上六想。即七想因。何等名七。一者常修想。二者樂修想。三者無瞋想。四者無妬想。五者善願想。六者無慢想。七者三昧自在想。善男子。若有比丘具足七想。是名沙門名婆羅門。是名寂靜是名淨潔。是名解脫。是名智者。是名正見名到彼岸。名大醫王是大商主。是名善解如來祕密。亦知諸佛七種之語名正見知。斷七種語中所生疑網。善男子。若人具足如上六想。當知是人能呵三界。遠離三界滅除三界。於三界中不生愛著。是名智者具足十想。若有比丘具足十想。即得稱可沙門之相。爾時迦葉菩薩即於佛前。以偈讚佛
憐愍世間大醫王 身及智慧俱寂靜
無我法中有真我 是故敬禮無上尊
發心畢竟二不別 如是二心先心難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禮初發心
初發已為人天師 勝出聲聞及緣覺
如是發心過三界 是故得名最無上
世救要求然後得 如來無請而為師
佛隨世間如犢子 是故得名大悲牛
如來功德滿十方 凡下無智不能讚
我今讚歎慈悲心 為報身口二種業
世間常樂自利益 如來終不為是事
能斷眾生世果報 是故我禮自他和
世間逐親作益厚 如來利益無怨親
佛無是相如世人 是故其心等無二
世間說異作業異 如來如說業無差
凡所修行斷諸行 是故得名為如來
先已了知煩惱過 示現處之為眾生
久於世間得解脫 樂處生死慈悲故
雖現天身及人身 慈悲隨逐如犢子
如來即是眾生母 慈心即是小犢子
自受眾苦念眾生 愍悲念時心不悔
憐愍心盛不覺苦 故我稽首拔苦者
如來雖作無量福 身口意業恒清淨
常為眾生不為己 是故我禮清淨業
如來受苦不覺苦 見眾生苦如己苦
雖為眾生處地獄 不生苦想及悔心
一切眾生受異苦 悉是如來一人苦
覺已其心轉堅固 故能勤修無上道
佛具一味大慈心 愍念眾生如子想
眾生不知佛能救 故謗如來及法僧
世間雖具眾煩惱 亦有無量諸過惡
如是眾結及罪過 佛初發心已能壞
唯有諸佛能讚佛 除佛無能讚歎者
我今唯以一法讚 所謂慈心遊世間
如來是慈大法聚 是慈亦能度眾生
即是無上真解脫 解脫即是大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