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主页   文殊与五台   百集故事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 > << >>

四三、常住三昧——金光照师

    唐朝的金光照,是渑池县李氏的儿子。他到了十三岁的那年,在宝云山灵粲法师座下披剃出了家。十九岁时,进入洪阳山,在迦叶和尚门下服侍。整整三年光阴,为了服侍和尚,睡觉时不曾安稳的睡在床位上,衣服也未曾松下离身,一直非常勤勉的做着和尚的侍者;而对刈草舂米之类的杂务,更是没有一件不是尽心去做的。

    他就这样的做着一些苦工。有一天他叩问迦叶和尚道:

    ——“上人,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出家人到底应当做些什么事呢?”

    ——“‘无为’是出家人应当做的事,记住!‘无为’。”
 

    ——“既然叫做‘无为’,不就是没有什么作为、作用的意思吗?”

    ——“你如果不去做,又怎么能达到‘无为’的境地?”

    和尚的回答真让人玄虚寞测。

    ——“要想无为,又怎么生为?”

    ——“你难道没有见到《圆觉经》上面说: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这就是无为的入手方法。懂得了吗?”

    他进一步问道:

    ——“有为与无为,到底是一,还是异(有分别)的呢?”

    和尚郑重的回答:

    ——“对于具有般若智慧的人来说,可譬喻作:得到了光明。如同用金子来铸造各色各样的器物,从金子的本身来说,不是本来就有各样东西的形状,金子毕竟还是金子。但是由已经由金子制造成形的东西看起来,外形和金的本质已浑成一体,像是同一件物而无差别。这道理就是说,金经常不是他物,但离金子的本质并无他物可得。金子好比是无为,用金子打造成各形式的东西如金环、金镯、金戒唯是有为。那么我现在反问你:金子和金子所打造成的东西,到底是同一还是有差异呢?

    所以经上又说: “於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坏灭有为之相。於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性”。

    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佛常无应而无不应。虽然有恒河沙那么多不同的名称,到后来毕竟还是真如一宝。感应固然因人而有不同,但隐现毕竟也是同体的。你明白了吗?”

    光照听了和尚一番指示后,就生起在山林间终老其生,趣于无为之旨。由于听人家说起清凉山的圣境,非常欢欣的要进入山内参访。但因西北有战事,道路难行,所以只好再到了姑射山,在超禅师座下求教。经过超禅师稍加启迪,豁然悟得“三界一心,了无别法”的道理。在大历二年时,才如愿来到了五台山,于是在北台金刚窟前的菩萨顶住了下来。有一次禅定入寂,见金色光,自北台飞下,金莲华在台中涌现了诸佛化身,诸佛的金光流灌照顶,化佛舒臂摩着他的头顶说:

    ——“善哉男子!你现在善入金刚三昧。从现在起,你名金光照。应当用般若的水来洗涤你的心房。千万不要堕入玄虚的一途,生出什么窠臼来。”

    光照便问:

    ——“诸佛之身,是有为呢?还是无为呢?是有生呢?还是无生呢?”

    化佛回答他:

    ——“善男子,诸佛之身,离诸言说,永绝心路。如大火聚,中不容他。象你这么样分别这分别那,还是属于戏论哪。”

    说完便隐去不见。从这次入定时所现的不可思议感应开始,光照在四威仪中,常住于金光三昧。一直到了七十二岁那年才捨报圆寂。

清凉山主页   文殊与五台   百集故事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