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满1 8
岁的陈琬成为广东骨髓库第一位志
愿捐献骨髓的学生———
本报记者黎旭阳通讯员朱峡鹰
2 月2 2 日下午,广州市第一中学学生陈琬给我们打来了电话,哭着告知一个不幸的消息:“冯志斌走了……”
2 1 日晚上8 时1 0
分,白血病患者、广州中学生冯志斌因全身功能衰竭而永远闭上了眼睛,距离他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刚好1 0 0
天。冯志斌因在台湾寻找到相合骨髓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从而促成了广东骨髓库的成立。
冯志斌住院期间,陈琬曾去探望过他。一个顽强的生命与病魔正在作殊死的决斗,那种力量,那种斗志,让陈琬觉得生命是多么的可贵。从此,一个心愿扎根在陈琬心间:“让自己的生命对别人有意义!”
春节前夕,同学们都忙着给自己准备新年礼物———新衣服、新鞋子、新书包,但这时的陈琬悄悄地给自己献上了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到广东骨髓库献骨髓。于是,未满1 8 岁的陈琬成为广东骨髓库第一位志愿捐献骨髓的学生。陈琬向我们讲述着当时的感觉:“尽管仅仅是抽血化验,但看到热血从自己体内流出来的时候,觉得自己的生命正与别人发生着一种不可名状的联系,这是一件很美的事。”
这种行动对于陈琬来说已不是第一次了。去年3月,她也曾悄悄地为自己送上了一份“很美的生日礼物”———到广东眼库报名捐献眼角膜。她希望当自己生命停止的时候,仍然能对别人产生意义。
也许有人会认为陈琬的行为只是一个未满1 8
岁的女孩一时的冲动。但是,我们从陈琬所写的一篇作文中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多愁善感不是我的本性,也不应该单凭着鼻子一酸眼睛一红的冲动去做一件事。无论如何,理性是应该而且是必须放在第一位的。”
熟识陈琬的老师称她“注重心灵的成长”;熟识陈琬的同学说她生活得充实而美丽;陈琬则把自己的行动归纳为“不断地参与,不断地思考”。
日前的一个下午,广州市第一中学高三(5
)班的课室里,《让生命更有意义———从陈琬看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主题班会正在进行。陈琬在班会上坦露心声:“在我们班里,有着4 5
颗同样火热的心。参加志愿捐献骨髓的,还有班里的何文妍、邓颖贤、黄博彦、廖建宗4 位同学,我只是一个‘探路者’……
“让自己的生命对别人有意义!”一个未满1 8
岁的女孩为自己确定的人生目标是那么明确,那么坚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人生目标会使她在日后的岁月里活得充实,活得精彩,活得亮丽。
《华南新闻》(1 9 9 8 0 2 2 5 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