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 << >>
u 修行人不管到那里,都要保持平常心,无挂无碍、清净自在,而修行就是要修这点自在。
u 若肯当下休,便可当下了。
u 修行,即是将执着的力量化为无的观念,透视它的无常性、无永恒性、因缘和合性。
u 拒绝烦恼的人,永远得不到菩提,逃避烦恼,就是逃避菩提,因为烦恼当下悟道,就是菩提。
u 佛教徒不能只单靠一股热忱,必须配合法的喜悦,才能安住在自己的岗位上。
u 当悲哀在我们耳畔低语,生命是我们难以忍受的重担时,我们需要勇气才能面对烦恼,将其转换成启发本性的动力。
u 抓芦苇时不小心会伤到手,错误的求道方法也会使人毁灭。
u 文字或声音的毁、誉、赞、谤,并不是因果的判决者,清楚自己的起心动念及行为,才是最重要的。
u 每个人应当怀着一颗虚空的心修行,有时我们可能无法受到肯定或赏识,但坚守本分、脚踏实地的鞭策自己,依旧是个人精进的正道。
u 我们所行的善恶,未必能在一定时间内求得报应,善与恶,是在超越时间的领域被完成的。在那个领域,虽然看不到报应的明显痕迹,但毫无疑问地,我们已经在我们的良心里,意识到它的存在。
u 修行人不可一直在对与不对中打转,要从忍辱下手。
u 所有活着的东西,都怕苦也怕死。认清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避免杀生吧!”不要由你引起苦恼或死亡,要尊重所有的生命。
u 尺有不能量短的时候,寸有不能量长的时候,每样事物都有它的缺陷之处,所以再高的才智也会有蒙蔽之处。
u 我们为了求生存而学习,而将种种学习,转化成一股强烈的执着,进而固执自己的习性,以为这就是真理。
u 共业推动着历史及宇宙的流行运转,这股巨大力量所形成的局面,即是众生所共同承受的果报。普渡众生的目的,在于以大众的力量来转回,所以我们要自利利他,有因缘就要度人学佛。
u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不懂佛法的人,只看到果报,而终日惶惶,恐惧灾难的来临。佛法乃是教人看清苦的因,时时检讨自己的思想、言行,以远离恶果。
u 把舞台上的装置卸下的时候,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一直把它当成现实的东西,原来只是个假象。人活着也只不过是――不断的从一个假象,转移到另一个假象。而死亡的刹那,则是将现实作最真实的展现,从这层意义来看,死的最后一念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