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主页 文殊与五台 百集故事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 << >>
二九、指出衣珠——无著禅师
唐朝时,有位无著禅师,是永嘉董氏之子。从幼小时即具拔粹的天资,和大家相比,有如鹤立鸡群,显得特别出众。到了十二岁,皈依在本州龙泉寺猗律师那儿,披剃出了家。每天诵念大乘经典,达数万偈之多。天宝八年,因为道业甚优,那一年刚好二十一岁,剃度师便把衣钵传给了他,由他担负起寺务既度化的工作。
他既精于戒律,因为仰慕金陵牛头山忠禅师的德名,于是前往参访求学,在忠禅师那儿学习禅宗心要。用功得片刻光阴也不肯空过。
但是宗禅师却对他这样说:
——“人家惟恐不够聪明,而你却是聪明太过,才不能通达禅理。如果不是过分的聪明,心地就痛快淋漓了。要知三世诸佛,於众生心外,无有一法可得。心上的幻象如果消除,那么虚空原本净无一物,就毫无可执的了!”
无著在忠禅师一言之下,顿然开了法眼,证得心要。
从此他倦游五湖四海,一心一意的在山林泉水的天然环境里,到处参访着,这对他本身的道业,有着极大的益处。
大历二年的夏天,抵达清凉山,就在华严寺内休息,并在经楼前结跏趺而坐。禅寂三日以后,于后半夜见到一道白光从东北方直射而来,照耀在他的头顶上面。很久很久才消失不见。
经过了这白光的洗礼,身心觉得清凉自在,得到很大的法喜。第二天凌晨,他回忆白光来处,就向东北而行,到了楼观谷口,心里想着圣境,就顶礼数百拜。然后跏趺坐着养息。
这时忽然传来有人吆喝牛群之声,一惊而醒,见到一位老人衣着朴素,牵着牛走着,来到无著的面前,无著向他礼拜问道:
——“长者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我是从山中来的。”老人回答。
——“你家住在什么地方?”
——“就这山谷里面啊!” 老人接着反问他:
——“你呢?你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呢?”
——“想到金刚窟去,却找不到路径。”
——“那么,何妨到敝舍休息片刻,喝一点茶?”
无著就跟着老人走,北行五十步左右,到了。老人向门内唤了一声。应声而走出一个孩童,打开了门从老人手中接过了牛牵了进去。老人就请无著入房。但见这房间的地十分平整,呈琉璃色。厅堂卧室、卧具都不象世间所有的样子。
坐定之后,老人再问无著:
——“你从何方来的?”
——“南方。”
——“你有没有好的念珠呢?”
——“只有粗糙一点的念珠罢了。”
——“请拿出来给老朽看看吧!”
无著就拿出念珠给老人看。
——“要把属于你自己的拿给我看才是啊!”
——“这分明是属于我的啊!”
——“如果我说是属于你的,怎么是从南方来的?”
两人对谈的当儿,孩童捧来两个玻璃杯子,杯里盛满了酥蜜,一杯敬奉无著,一杯呈给老人。
老人举起杯子问:
——“南方有这个吗?”
无著看了看这个杯子很精致,样式也很特别,就回答老人说:
——“南方并没有这种杯子啊!”
——“既然没有这个,用什么来吃茶?”
无著也不知该怎样的应对才好。
老人便问他:
——“你南方的佛法,是怎么样住持的?把情形说给我听吧!”
——“很可惜,末法时代,比丘们奉持戒律的很少。”
——“有多少人受持戒律?”
——“大致有三百五百人左右。”
无著答了以后,接着反问:
——“这边呢?这边的佛法,是怎么个住持的情形?”
——“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有多少的学佛人?”
——“前三三与后三三。”
无著沉默了下来。老人又问他:
——“你经常作些什么事?”
——“以般若薰心,可是却自感不得要领。”
——“你所说不得既是得到要领啊!”
老人又问下去:
——“你最初出家,志求什么事啊!”
——“欲期证得佛果啊!”
——“这很好!只要能发初心就必然能证得佛果的。”
再问:“你今年几岁?”
——“我三十一岁了。”无著答道。
——“到了你三十八岁的时候,自然就会有福气降到你的身上了。现在你慢慢的前行,不要自己忧伤感到不满足,我疲乏得很,想要睡了。你请便吧!”
無著说:
——“天气已经相当晚,能否让我在这里留宿一晚呢?”
老人却拒绝说:
——“你有两位伴侣,这里是执著的地方,所以你不应留住。”
——“我本来并无伴侣,而且也没有什么留恋执著啊!我不明白您的话。”
老人便说:
——“你既然心中没有留恋的念头,又何必要求住在这里?既然有了恋念和需求,不是等于身边有个伴了吗?”
这一说,无著不知要说什么好了。
老人再问:
——“你有没有随身带着衣钵之具呢?”
——“自从受具足戒以来,我平常都带着的。”
不料老人却不以为然的说:
——“沙门并无难事,应知能捨即捨,连衣具都不捨,你好走了。”
临拜别时无著诚恳的要求:
——“我现在心中还有疑问,敢乞大德垂示,五浊恶世的众生,实在少有善根,应当怎样的做法,才能使他们得到解脱呢?”
老 人于是为他说了一首偈: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
意思是:如果人能够静静的禅坐,那怕是一刻间的工夫,胜过造那恒河沙数的七层宝塔啊!要知道宝塔究竟有一天也会化为尘土的,然而我人心中诚恳的一念为基础,却可以使自己日后完成正觉的大道。
说完这首偈之后就叫孩童送无著出门。
无著趁机问孩童说:
——“刚才主人说的前三三与后三三,是多少数目呢?”
孩童回答他:
——“金刚背后的。”
无著心中茫然,还是不清楚。
又再问孩童:
——“请问你,金刚窟在什么地方呢?”
孩童忽然用手指指背后:“这个是般若寺。”
当无著回头看的时候,孩童与寺都消失了。只见山色苍苍,密密的林木郁郁的样子,一时悲伤、怅惘、留恋、钦慕,种种情绪涌上心头。
彷徨久久,忽然看见天空中祥云四布,云层上现出了圆光,象镜子似的悬挂着,仿佛有许多菩萨的影子隐隐约约的映现在圆光之内,并且映现出藻瓶锡杖、莲华狮子的形状。这时他真是悲喜交集,不能自制。
再过一回儿,一切又恢复了原状,无著心里感慨的很,就很自然的写了一首偈语:
“廓周沙界现伽蓝,满目文殊接对谈。言下不知开何印,回头只见旧山岩。”
说完了偈语,寻路回到大华严寺,对寺众提起这事的前后经过。没多久就在金刚窟前立化了。
后来雪宝禅师作了首偈颂道:
“千峰盘曲色如蓝,谁谓文殊是对谈。堪笑清凉多少众,前三三与后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