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主页 文殊与五台 百集故事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 << >>
十四、至诚遇圣—隋高節
隋朝有一位名叫高節的人,是并州人氏。当他到达牙牙学语的年龄的时候,只知道称念“南无佛”三字佛号,其他什么话都不说。
——“奇怪,这个孩子怎么别的话一句都不说呢?”
——“是啊!我们这孩子的确也太怪了。”
他的父母常常这样呢喃着。
岁月不居,转眼间他已经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了。
——“人生实在很苦,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事,真是烦恼重重;要想解脱,恐怕只有离开这个家去修道这一条路了。”他心中想道。
另一方面,他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这样那样的事情都不想做,好象世间上的事业没有樁合他胃口似的,当然很替他担心。
——“爹,娘!我想去五台山修道,为了可以得到解脱。”
——“孩子!你年事太轻,人也还小,娘实在不放心!”
——“娘!我已经十七岁,都那么高了。我会自己照顾自己的。”
父母看他小小年纪,却有出尘修道之心,反正不喜世间事业,留在家中无益,况又苦苦恳求,不如就成全他算了。
——“好吧!一个人出门在外,可要多加小心哪!”
就这样,他背起了简单的行囊,告别了双亲,就往目的地——五台山出发了。
——“无论怎么艰难险厄,我都要想法子克服它,以达成我求道的志愿。”他心里想着。中途涉了不少的艰险,最后来到了北台山后面的一座山谷,见到一位苦行头陀。住的是简陋的茅屋,吃的是草根树叶,日子过得实在清苦。他一见到却高兴万分,认为这是很难遇到的一位圣贤大德。
——“这一位大概是我所要拜的师傅了!”
高節就长跪在那里,对头陀说:
——“请收我做徒弟吧,弟子希望能在您座下做个侍者,跟着您学道。”
——“你吃得了苦吗?”
——“可以的。”
——“真的不怕吃苦?”
——“是的。”
——“好,如果你能习惯吃象我一样简陋的食物,就可得到解脱。”
暂时他就做了苦行头陀非正式的弟子。他采取树根叶子充饥,以山涧轻泉解渴。生活上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一连好多天都不以为苦。
接着他的师傅有告诉他:
——“你能够读诵法华经,才可得到解脱。”
于是他非常用功的读诵法华经,过了七天,法华经已可以朗朗上口,背念如流,就再度请求师傅教导解脱生死的方法。
——“如果你能受摄一切心念,放下万缘,一坐七天,必然能够解脱生死了。”
于是他遵照着做,果然如法七日禅坐,起座以后,但觉身心轻快得很,心中充满了法喜。不过那时候,他仍然是在家身份,所以长跪向师禀告:
——“师傅啊!感谢师傅的大法力,使我得益不少。但愿师傅慈悲,度我出家吧!”
他的意思是要求苦行头陀为他披剃。头陀却对他说:
——“我年纪老了,现在长安正在开戒会传授三坛大戒,那里有一位卧轮禅师,你快点去,可归投在他的座下。让他度你出家好了。”
但是到目前为止,他还不知道这位师傅的道号,他就拜问:
——“您能不能告诉我您的上下德号呢?”
——“我的称号是海云,你记住好了。”
高節于是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泣别了这位山中的师傅。来到了长安,并打听到卧轮禅师的住处。
卧轮禅师见到他,问到:
——“你从什么地方来的?”
——“弟子是从五台山来的。”
——“为什么又来这里呢?”
——“因为受了一位和尚的嘱咐。”
——“你所说的那位和尚是谁?”
——“家师的德号上海下云。”
——“你,你说什么?”卧轮禅师一脸诧异的神色。
——“上海下云。”他重复一遍。
——“海云,就是华严经中所载,当初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参访的第三位大善知识,不是万劫累积的福德因缘,是不能够见到的。可是你却放弃亲近大圣人的良机,反来求我,那是何等错误的事情啊!”
这时高節才恍然大悟,回想苦行头陀种种别人所做不到的高风亮节,生活清苦,清心无欲,言行特异,就是一位不出世的奇人,是千载难逢的大善知识。这时他恨不得粉身碎骨,再亲近随他学道。
于是遥望五台山跪拜,希望能够再度见到海云大善知识,就赶回从前头陀住过的地方。那有什么海云善知识?只是一片荒凉的山地罢了。